歷經數十年的學習與經驗累積,為什麼還是無法在需要時立即施展發揮作用呢?如果有個方法或工具,讓我們可以跟著步驟進行,激發我們快速產生解決問題的創意,那該多好?本文闡述的「TRIZ科學效應資料庫」就可以發揮上述功能,快速找到相應的科學理論與著力之處,節省大量漫無目的之摸索與嘗試錯誤時間。
上一篇介紹的免費科學效應資料庫「牛津創意」(Oxford Creativity),要如何使用呢?這一篇文章來說明詳細操作步驟。
三、科學效應資料庫如何使用?
進入科學效應資料庫之後,要如何使用呢?一開始,我們須決定所要查詢效應的類型是功能(Function)、參數(Parameter)、還是轉換(Transform)。所謂的「功能」像是移動液體,「參數」像是增加溫度,「轉換」則像是將機械能量轉化為熱能等。
最近幾年,臺灣許多地區因急降雨而淹水釀災。所以,以此為例,說明如何應用科學效應資料庫激發解決淹水問題的創意解答。
- 選擇「功能」(Function)選項。
- 進入功能選項後,頁面上有三個部分需要選擇,分別是:作用(Action)、對象(Object)與結果型態(Results Type)。
- 此例中,我們想要將積水快速移除,故可在要執行的作用部分選擇「移動」(Move),在被作用的對象部分選擇「液體」(Liquid),而結果型態部分可以選擇「Both」,包含了效應(Effect)與應用(Application)。
- 三部分都選擇完畢後,點擊下方的「Submit Query」,以提交查詢。
- 結果顯示205個移動液體的建議清單,此建議之資料數量會隨著時間的演進將新的資訊增納進來。這些建議依第一個字字首字母從A至Z排序,再點選進去,顯示全部205個效應或應用的簡短說明。例如:「物質的吸收」(Absorption-Physical),是一個在原子、分子或離子進入到氣態、液態或固態物質中而膨脹的物理或化學的現象或過程。如果再點選此物理的吸收選項,則會再進一步連結到諸如維基百科(Wikipedia)或其他相關網路資源之頁面,提供關於此項目更多的說明或連結。
- 如此一來,可以根據科學效應資料庫篩選出的效應思考可能的解決之道。以淹水為例,當我們根據此物質的吸收效應,可能想到透過物體吸收水分(可以將強力吸水的物體作為路面鋪設的材質),或是讓物體可與水產生極性交互作用而使水被物體所吸收等。
- 科學效應資料庫是廣泛地根據每個效應的可能應用程序提出建議,但須仰賴使用者的專業知能挑選效應,再據以發想出符合自身問題的可能解答。
因為科學效應資料庫,涵蓋了較為完整的資料;但也不用擔心,因實際上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常跟我們的專業領域有關。所以,可以優先考慮那些跟我們的專業直接相關的效應,再聚焦激發創意。
解決淹水的做法,除了前面舉的第一種移動液體的做法,將液體移動之外,同理,也可以進行第二種降低流體的參數作法。所以,選擇要執行的操作為「降低」(Decrease),被操作的參數為「流體」(Fluid Flow),然後點擊提交查詢按鈕,得到161個如何降低流體的建議。以「海綿」(Sponge)為例,運用多孔物質作為清理輔助工具,降低或減少積水。以此發想,可改良地面鋪設所使用之材質,以多孔物質作為容易積水處之地面或牆面之材質;或是在處理積水問題時,提供吸附性強的多孔物質作為吸納水分之用。
接著,也可以再進行轉換的查詢,選擇「被轉換的能量類型」和「要轉換的能量類型」。選擇「電能」(Electrical Energy)做為被轉換的能量類型,選擇「機械能」(Mechanical Energy)做為轉換後的能量類型,然後點擊提交查詢按鈕,得到53個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建議。由此創意發想,如果原來單靠自然的重力將積水往下曳引而消退的力量與速率不及雨水堆積上升的速率,則我們可以透過發電機馬達的推動,將電能轉換成機械能,加速將水排放。
回頭看我們原先要處理的因強降水產生的淹水問題,經過上面科學效應資料庫之查詢結果,輕易找到了數百個相關的科學效應,有些可能是我們曾經學過但遺忘的,也可能是還記得但一時沒想到可以用在我們目前遇到的問題解決上。基於篇幅考慮,前面功能、參數與轉換三種類型僅分別以其中一個建議進行發想,就可以輕易讓我們的注意力導引到這些因搜尋科學效應資料庫而顯示的「科學效應」上。只要再透過我們的專業判斷與篩選,就可以幫我們更快速聚焦發想創意。而不會在眾多亂無章法的步調中,迷失了方向,錯失了有效的解決之道。
四、其他科學效應資料庫
另一個免費的科學效應資料庫ΔULIVE(Production Inspiration,網址http://www.productioninspiration.com/),則提供了37種作用(Function)與固體、液體、氣體、場四種作用對象可供選擇。與前一個牛津創意網站的差別,可以同樣點選「移動」、「液體」為例,進行兩個網站的資料比較。在此網站,當我們選擇了「移動」、「液體」,顯示共有48個效應;前面牛津創意則有205筆效應,幾乎為牛津創意網站搜尋出資料的四分之一左右。此外,此網站較為簡易,且大部分科學效應多有簡易動畫示意,入門門檻較低。初次接觸者,不妨先在此網站體會感受一下科學效應的效用與魅力,再進階到牛津創意網站。
雖說,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應先確認此問題是否值得解,或者說,問題背後真正的問題是什麼,才有後續的解題動作。但是,如果我們在現實的生活或工作場域中,已經定義好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後,如何快速發想找到有效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也是十分迫切需要的。許多工業上的問題,都跟科學效應有關。TRIZ科學效應資料庫已經幫我們分門別類整理了諸多科學效應,可以大幅降低漫無目的之尋找,不會如無頭蒼蠅般地無所適從。科學效應資料庫不僅可用於解決科學技術類職場中的專業問題,也很適合用在中小學生的科展準備與進行上,讓可能解決待解問題的科學效應更易浮現,加速點子的產出。
每每面對問題解決時,多數人脫口而出的就是腦力激盪,彷彿腦力激盪是萬靈丹。但令人沮喪的是,有時候腦力激盪還是想不出想法;其他時候,如果幸運的話,或許可以產出許多想法,然而,再經過仔細的篩選與評估,往往真正派上用場的並不多。如果我們很清楚,問題的癥結點與某些科學效應可能有關係,例如前述的淹水問題,上述的科學效應資料庫可能就是我們可以倚賴的創意發想源頭。在現今資訊氾濫的時代,隨便Google一下,就可以出現成千上萬的訊息;如何有效快速篩選並找到合適有用的訊息,更是現代人應該學習的方法。沒有人可以告訴你所有問題的解答,因為每個人所遇到的問題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透過系統化的創新方法引導,可以大幅提升大腦運作的效率,幫助你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快速發想出最適合解決自己問題的有用創新點子。
五、結語
當我們面對待解問題時,需要的是跟問題解決相關的創意想法,而不是天馬行空卻無用的繽紛點子。科學效應資料庫讓我們在解題過程中,全神關注,全程將注意力保持在問題核心上;因此,每個環節激盪出的都是與解決問題直接相關的創意想法。看似簡單平凡無奇的步驟,在教師的帶領引導下實際操作,卻能發揮驚人的功效。
除了科學效應資料庫之外還有許多解決問題的創新點子激發利器像是焦點物聯想,未來有機會再介紹。道理再好,工具再棒,如果只是隨便看看聽聽,也是枉然。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期待這些有用的工具更為人所熟知,也可以應用到更廣泛的領域上。讓問題不再是困擾,只要方法在手,不怕難題解決不了,只怕你不用!